共同创新,迎接工业化、信息化的建筑革命
时间:2015-10-09
近期,不论是互联网、报纸、杂志,还是前段时间参加的全国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及刚刚落幕的“2015中国房地产技术创新大会”上,许多站在房地产和建筑产业前沿的优秀企业及媒体渠道,都在铺天盖地的传递着一个信息“房地产业、建筑业的变革”——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建筑。
近年来,房地产经济增幅下行,库存大量积压,促使大量房地产及建筑企业倒闭,这宣告着房地产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房子造好就能卖的时期一去不复返。然而在《2014年-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前瞻性政策出台后,也暗示着房地产业白银时代的降临。如何抓住新一轮的机遇,必须要求整个行业运行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想要生存,必须创新突破,顺应大势!
建筑产业下的新形势与传统建筑运行模式的矛盾简单概括如下:1、建造持续时间长与资金回收慢的矛盾;2、人工成本高、操作技术质量差和人们要求建筑高品质的矛盾;3、建筑生产的高污染和倡导的绿色环保之间的矛盾;4、传统工程管理流程的繁杂和高效管理要求的矛盾;5、客户对建筑产品需求的意识和传统销售模式的矛盾。
为谋取新的发展,就必须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等技术和理念植入房地产业当中。
一、工程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以现代工业化生产取代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用机械取代人力,并达到工业化的效率、工业化的精细和工业化的质量。
当远大19天建造57层楼成为建筑工业化的一枚标杆,恰好给发展面临瓶颈的房地产业带来一丝希望。其实早期建筑工业化在中国也是有的,只是之前的钢结构建筑由于成本局限,很多技术、管理流程、材料仍在摸索之中,应用较多的是大跨度结构和超高层建筑。但如今,18层以上的建筑采用钢结构,均能体现成本优势。杭萧钢构在萧山的一项工程中就是如此,且施工安装快速,施工人员较少,整个现场非常干净,没有大量的脚手架和材料设备堆场。
目前不少房地产商都已经涉足这一领域,万科、中南建设、新城等房企都已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索。与远大、杭萧钢构的钢结构建筑不同的是,这些企业研发的则是混凝土板材的预制化,在安全性、防火性方面有很大程度提升,未来被推广使用的可能性更大。
比如全预制装配楼宇技术,大部分构件均在工厂预制,运输到现场吊装。整体预制装配率达到90%以上,每平方米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耗水量减少63%,垃圾产生量减少91%,而且抗震等级最高可以达9级,同时取消抹灰、外面保温及面砖等湿作业,节约了现场的人工、材料,缩短了工期、减少了空鼓脱落等质量通病,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污染。同样,在杭州远大住工的工厂中,我们看到四个PC成形流水线加一个钢筋加工流水线总共约30多名工人,整个工序从钢筋加工到绑扎焊接、入模管线安装,再到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拆模成型均由大型机械完成,每个节点流水线只需配备1-2个操作人员,一年可生产200万平方米的构件。
卓达房地产集团总经理杨凤斌介绍工业化建筑上表示,实现工人预制化生产,新技术工人经过1周的培训,即可熟练操作。相对传统建造,现场施工时间高层节约70%,别墅及多层节约90%。原本3年才能完成12000平米的30层建筑,可提前2年竣工;传统180天完成的别墅,10天即可完成。装配式施工,快速、简单、高效、利润空间大。
二、新型的销售模式的创新。早前,万科、绿城等企业已在销售上由原来的自有销售模式向采用经纪人制度的全民销售模式转变。众安房产推出的众筹房销售模式也让人耳目一新,用互联网形式,为房产公司和客户之间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和咨询平台,并提供金融中介服务,提前筹集客户不仅减轻了房地产业现金压力,同时也使客户得到比市场便宜、且符合个人需求的住宅。不管怎样,internet+的模式将成为未来销售的主流趋势,信息服务咨询平台和金融中介服务也非常值得关注。
三、BIM技术的发展。我国BIM技术应用已经能为房地产开发提供新理念、组合新模式、提供新技术。借助三维建模,在房地产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管理的全生命期发挥作用。规划及设计阶段的BIM,不仅具备以前三维模型更直观的视觉,而且它能汇集建筑、结构、安装设备所有的建筑信息,通过大数据整合核对各专业在设计上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审图的效率和图纸的准确率。施工阶段的BIM,可将施工过程及现场布置预先在计算机中演练,检查整个施工过程及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了根据三维模型,掌握不同时间阶段的施工进度,材料消耗和成本运作情况,并且可供工程所有相关人员查阅,大大降低施工管理难度,提高施工管理效率。目前中建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都能够比较好的利用BIM技术。
形式追赶我们变更,市场催促我们创新,让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转型中奋发有为,为国家、为社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作者:卢子正
上一篇:砍掉成本的实战精
下一篇:“道法自然,何为自然”之我思